
中暑(heat illness)是指在高温(>32摄氏度)、高湿(>60%)及无风环境中,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、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。
①环境温度过高,温度>32摄氏度;②汗腺功能障碍,包括系统性硬化病,广泛皮肤瘢痕,先天性无汗症,药物抑制出汗;③产热增加,包括重体力劳动,发热性疾病,应用某些药物,甲状腺功能亢进症;④散热障碍,包括肥胖,衣服透气不良,无风天气, 湿度>60%。
1.先兆中暑症状:
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多汗、口渴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,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(≤38摄氏度)。
2.轻症中暑:
上述症状加重,体温升高>38摄氏度,可有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,或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。
3.重症中暑(热射病):
高热,体温>40摄氏度,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,如意识模糊、昏迷、抽搐。可伴多器官损伤:恶心呕吐、呼吸困难、少尿、出血倾向等。
中暑一旦抢救不及时将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损害,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,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伤害。当体温超过42摄氏度的时候,人体细胞膜稳定性丧失,酶发生变性,线粒体功能障碍,导致人体的有氧代谢中断,最终会出现多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,这些器官包括心血管系统、中枢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,水电解质的代谢,还有消化系统、血液系统、肾脏和肌肉。近年来,进入6、7月份后天津市连续出现气温高天气情况,因此对中暑的预防和治疗迫在眉睫。
01
中医在中暑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在没有西医的古代,中医以“阴阳五行”“脏腑经络”为理论基础,将中暑分为阳暑、阴暑等证型,形成了“清热、化湿、益气、开窍”的治疗体系,其经典方剂与外治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,体现了中医对暑病的深刻认知与独特优势。
02
《黄帝内经》称中暑为“?”或“暑病”,如《素问?刺志论》载:“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”,指出暑邪伤气的特点。汉代《金匮要略》首次明确“中?”病名,提出“太阳中?,发热恶寒,身重而疼痛”的临床表现,并记载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(开创清热益气之法)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将中暑分为“阳暑”与“阴暑”。
阳暑:暑热直中,症见高热、烦渴,治以清热生津。阴暑:暑湿兼寒(贪凉饮冷所致),症见恶寒无汗、腹痛吐泻,治以散寒化湿(如香薷饮)。宋代《和剂局方》收录藿香正气散,成为后世治疗暑湿证的经典方。明代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提出“暑必兼湿”,强调暑湿合邪的致病特点。清代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从温病学角度阐释中暑,提出“暑热入营,逆传心包”的病理机制,主张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之法。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将中暑归入“暑温”范畴,细化辨证层次,如“暑入阳明”用白虎汤,“暑伤气阴”用生脉散。
03
针灸疗法主要应用在外治疗法中,在药物来不及使用的时候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。
刮痧/刺络:古代称“挑痧”“放痧”,如《痧胀玉衡》记载用瓷片刮拭皮肤出痧,疏通经络以泄暑热。
穴位敷贴:用石膏、冰片等研末敷贴大椎、曲池穴,清热退烧。
放血:高热神昏者,可刺十宣穴、曲泽穴放血。
穴位按摩:掐按人中、内关、合谷等穴醒神开窍。
04
中医对中暑的预防也早有记载和应用,《千金要方》提出“夏月宜食苦,冬月宜食辛”,以苦味食物(如苦瓜)清热解暑。明代《遵生八笺》记载夏季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的养生原则,强调顺应季节调摄起居。
05
中医对中暑的认识与现代医学高度契合。阳暑:对应现代“热射病”“热衰竭”(高温直接损伤)。阴暑:类似“暑湿感冒”或“胃肠型中暑”(暑湿夹寒,消化功能紊乱)。治疗理念如“清热、补液、开窍”与现代急救中的降温、纠正电解质紊乱、保护器官功能异曲同工。
中医药在中暑的诊治中,从理论到实践,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临床价值。未来,深入挖掘中医药在中暑防治中的潜力,推动中西医融合创新,必将为应对中暑疾病、保障民众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方案。
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:9635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