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叮嘱:“早饭要吃好,晚饭要吃少。”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很多人早餐匆匆略过、晚餐却吃得丰盛,甚至干脆省掉某一顿。那么,早饭和晚饭到底该不该吃?科学怎么说?
传统观念强调早餐的重要性,并非没有道理。从生理机制来看,人体消化系统的活跃程度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。白天胃肠道功能较强,更适合消化食物;而夜间则处于相对休息状态。因此,在适当的时间进食,其实是顺应身体自然节律的行为。

有研究进一步指出,胰岛素对葡萄糖的代谢效率在早晨更高,晚上则逐渐降低。也就是说,同样吃一份碳水,晚上身体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处理血糖,波动更大,对代谢造成的负担也更重。

一项发表于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的研究还比较了“不吃早餐”与“不吃晚餐”的差异。结果发现,虽然两种做法在短期内都能轻微提升能量消耗,但不吃早餐更容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、脂肪氧化增加,并可能诱发低度炎症反应。长期来看,这可能对血糖平衡产生不利影响。
因此,从代谢健康与生物钟调节的角度,早餐确实不该轻易省略。
近年来,“过午不食”和“轻断食”概念逐渐流行,不少人认为省掉晚餐有助于减肥甚至提升健康。但实际上,晚餐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晚餐为我们夜间的基础代谢和组织修复提供能量。完全不吃晚餐,可能导致胃酸过量分泌却无食物可消化,长期如此易损伤胃黏膜。此外,夜晚时间较长,缺乏能量供给也可能引发低血糖、影响睡眠质量,甚至降低免疫力。

所以晚餐的关键不在“不吃”,而在“合理吃”。
说到底,与其纠结“要不要吃”,不如关注“吃什么、怎么吃”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一再强调均衡膳食的重要性:应以新鲜蔬果、粗粮杂粮、优质蛋白为主,尽量限制高油、高盐、高糖和深加工食品。
一顿优质的早餐,应包含主食(建议用粗粮代替精制碳水)、蛋白质(如蛋、奶、豆制品)和蔬果,三类均衡搭配更能维持血糖稳定、提供持续能量。
而晚餐则应遵循“种类多、能量少”的原则,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进食。推荐多摄入蔬菜、优质蛋白和适量粗粮,控制总体热量,避免给夜间代谢带来负担。

早餐和晚饭都不是健康的“敌人”,盲目省略某一餐反而可能扰乱代谢节奏、带来潜在风险。真正科学的饮食方式,是兼顾总热量控制与营养均衡,尊重人体的生物钟,吃得合理、吃得及时。

或许,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食饮有节”,在今天依然是最朴素的智慧??不过度、不极端,才是长久之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