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都知道早睡是个宝。皮肤变透亮、晨起不水肿,白天不用靠咖啡硬撑,连情绪都少了很多烦躁,连心肝脾肺肾都像被温柔滋养过一样舒服。
可道理懂再多,执行起来还是难。“今晚一定11点睡”的flag立了又倒,手机放进客厅还是会忍不住去拿,睡前看数学书反而越看越精神,深夜里眼睛瞪得像铜铃,只剩满心绝望:难道我真的没救了?
其实不用急着和自己较劲,想早睡,未必非要从“强迫自己睡着”入手。有个看似“反常识”的方法,短则2天、长则3周就能见效,核心就俩字:早起晒太阳。
答案藏在我们身体里的“生物钟”里。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:明明熬到凌晨,身体累得发沉,大脑却依旧清醒?这不是你“不想睡”,而是生物钟还没接收到“该睡觉”的信号。
生物钟的核心是“昼夜节律”,它会根据外界环境调整身体状态:到点犯困、到点清醒、到点饥饿,都是它在默默工作。而夜猫子们的困境,往往是陷入了“越晚起→越晚睡→更晚起”的恶性循环。
过去我们总想着“早点睡才能早点起”,可忙碌一天后,靠意志力硬逼自己入睡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但如果换个思路,先把“清醒时间”提前,让生物钟整体往前挪,反而更容易实现。毕竟,让自己清醒,比强迫自己睡着简单多了。
而唤醒生物钟的关键,就是光线。我们的身体会通过光照判断“白天”和“黑夜”。
当阳光照进眼睛,身体会减少“睡眠激素”褪黑素的分泌,同时增加“清醒激素”皮质醇,告诉你“该起床干活了”。
白天被充足光照唤醒后,身体会在夜晚更早启动“睡眠模式”,褪黑素提前分泌,困意自然会找上门来。
这个方法不是凭空猜想,而是有实打实的研究支撑。
第一项研究针对“周末熬夜、工作日失眠”的学生??像极了周末补觉到中午,周一晚上却翻来覆去到凌晨的打工人。研究者让他们周末提前1小时起床,出门晒晒太阳。结果短短2天,这些学生的入睡时间就从凌晨12点,提前到了晚上10点,褪黑素分泌时间也早了0.5~1小时,睡眠质量还变好了。
第二项研究找了一群“资深夜猫子”,他们平均凌晨2点36分入睡,早上10点30分才起床。研究者要求他们连续3周,每天比平时早起2~3小时(也就是早上8点多起床),起床后立刻去户外晒太阳。
3周后,这群人的褪黑素分泌时间从凌晨12点提前到晚上10点,入睡时间也从2点46分提前到1点03分,平均提前了近2小时。更意外的是,他们的抑郁和压力水平也明显降低了。
还有一项研究更“懒人友好”:哪怕不用早起,只要在睡梦中让眼睛接触到更多光线(比如让阳光早点照进卧室),当光线强度增加10倍时,入睡时间也能提前30多分钟。如果怕早起麻烦,装个电动窗帘,每天让阳光准时“叫你”,也能起到调整作用。
当然,晒太阳不是唯一的关键,配合一些小习惯,调整效果会更明显:
别碰咖啡、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,避免咖啡因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;
不要小睡,哪怕再困也撑到晚上,不然会打乱夜间的睡眠节奏;
早上运动能帮身体更好地唤醒,还能避免晚上运动后神经兴奋影响入睡;同时保持三餐规律,也能辅助稳定生物钟。
其实不用把“晚睡”当成洪水猛兽,睡眠的核心是“规律、充足、高质量”。但很多人的晚睡,是白天压力大、情绪差导致的“报复性熬夜”??明明很累,却舍不得结束这仅有的“个人时间”,结果第二天早起上班,睡眠不够、状态更差,陷入恶性循环。
与其每天责怪自己“为什么又熬夜了”,不如从“早起晒太阳”开始,用更轻松的方式调整作息。当睡眠进入良性循环,你会发现,皮肤变好了、精神变足了,连白天的心情都顺畅了,整个人像被“重启”了一样,状态完全不同。
明天早上,不妨拉上家人、朋友,甚至带着宠物,一起出门晒晒太阳。不用太久,10~20分钟就够,慢慢你会发现,早睡好像也没那么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