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每4个肿瘤患者中就有1人患胃癌,病例数占全球42%,发病率稳居世界首位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胃癌正越来越“年轻”??30岁以下患者已占7.6%,是上世纪70年代的4倍多,且年轻患者的恶性程度往往更高。
胃癌从发生到发展绝非一朝一夕,快速型需7~8年,普通型更是长达20~22年。它的出现,往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遗传因素与不良饮食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“吃”的影响最为直接,很多人日常的饮食习惯,正在悄悄给胃癌“铺路”。
夜宵是很多人的快乐源泉,但日本学者栗田英男教授的研究发现,38.4%的胃癌患者都有晚餐不规律、常吃夜宵的习惯。
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只有2~3天,需要不断更新修复,而这个关键过程主要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。深夜进食会让胃无法停工,不仅阻碍黏膜修复,还会刺激胃液大量分泌,加重胃黏膜负担。长期下去,胃黏膜容易出现糜烂、溃疡,抵抗力下降后,油炸、腌制类食物中的致癌物就更容易趁虚而入,诱发病变。
不少上班族为省时间,前一晚备好第二天的午餐,但长期吃储存不当的隔夜菜,尤其是绿叶蔬菜和海产品,会因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增加胃癌风险。
隔夜菜存放时,若温度控制不当,细菌会把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。即便后续加热能杀菌,也无法去除已经生成的亚硝酸盐。同样危险的还有短期腌制的食物,其中的亚硝酸盐会与蛋白质中的胺类结合,形成强致癌的亚硝胺。此外,不新鲜的果蔬、熏烤食品、含添加剂的加工食品,也常含有亚硝酸盐,需谨慎食用。
更要警惕的是霉变食物??自制酸菜、长霉的水果、花生、玉米等,可能含有霉菌毒素,哪怕切掉发霉部分也不能吃,这些毒素是诱发胃癌的 “隐形元凶”,切勿因 “不想浪费” 埋下健康隐患。
胃癌年轻化的趋势,还与吸烟、饮酒密切相关。数据显示,吸烟会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48%,饮酒更是会升高82%的风险。
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,破坏黏膜屏障,长期饮酒可能导致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糜烂,逐步发展为慢性胃病,最终增加癌变概率。而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,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,同时促进胃酸分泌,加重胃部损伤,与酒精叠加后,伤胃效果会成倍放大。
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病,但只要细心观察,还是能发现端倪。出现以下5种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:
无明显诱因的闷胀感、沉重感,有时伴随心窝隐痛,持续不缓解,易被误判为胃炎或溃疡;
初期多为间歇性隐痛,慢慢发展为持续性疼痛,且痛感越来越强烈,常规胃药难以缓解;
约40%的胃癌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,表现为食欲减退,2~3个月内体重下降3~5斤,还常伴随反酸、嗳气;
因肿瘤影响胃肠功能,进食后很快出现恶心感,严重时会呕吐,甚至呕吐物带血丝;
20%的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,大便颜色发黑、黏稠,像柏油一样,需高度警惕。
预防胃癌,除了调整饮食,定期筛查更是关键。年龄超过40岁,且符合以下任意1项高危因素的人群,中科体检建议规律进行胃癌筛查:
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(重度饮酒、吸烟、高盐饮食、常吃腌制品);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等胃部疾病。
目前常用的胃癌筛查方式包括胃镜、幽门螺杆菌检测、肿瘤标志物检查等,其中胃镜是诊断胃癌的“金标准”,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,发现早期病变并及时干预。
胃癌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“累积结果”。它对身体的伤害,其实都是对日常饮食的一种“反馈”。
预防胃癌没有捷径,中科体检在历年健康数据分析中发现核心就是守住“吃”的底线:少吃夜宵、拒绝隔夜菜和霉变食物,戒烟限酒,规律三餐。40岁后主动做好筛查,早发现、早干预,就能大大降低胃癌风险。对“吃”多上点心,才能守住身体的健康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