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朋友,秋天来了,天渐渐凉了,医院门诊里脑梗的病人也明显多了起来。非常有必要在这个特殊时期,跟大家详细地聊一聊脑梗的预防与识别。今天这篇文章比较长,但句句都是干货,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,请耐心看完。
这不只是医生的感觉,更有数据支持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楚胜华教授指出,秋冬脑梗的复发率比春夏高出30%以上,这与气候特点密不可分:
一早一晚的低温会刺激血压升高,给血管壁带来巨大压力,容易让不稳定的血管斑块脱落,甚至导致血管破裂。
天气冷,我们的血流会相对变慢,这就好比河水流速慢了容易淤积泥沙一样,血液也更容易形成血栓。
天冷人们更倾向于吃高油高盐的食物来“御寒”,同时户外活动减少,这都会导致血脂升高、体重增加。
感觉不到口渴,喝水自然就少了,这会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,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。
二、 脑血管堵死前的3个“强烈警报”,千万别当成小事!
脑梗起病急、进展快,每延误1分钟,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。但它在彻底堵死前,常常会发出“预警信号”,医学上称为“小中风”或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”。它的症状与中风一样,但大多在几小时内缓解,正因如此,最容易被忽视!
以下3种不适是重要功能血管可能随时被阻塞的征兆,必须高度重视:
具体表现: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眼前发黑、视物模糊,甚至短暂的失明,通常持续几分钟就能恢复。这是眼动脉供血不足的直接表现。
具体表现:身体一侧,如面部、上肢或下肢,突然出现麻木、刺痛、无力感。可能表现为拿不住筷子、嘴角歪斜、流口水。或者出现突发的行走困难、步态不稳,像喝醉酒一样。
具体表现:突然想说话却说不出来,或者说话含糊不清、词不达意,让人听不明白。可能伴有突然的眩晕、意识模糊、记忆力短暂丧失,或者吞咽困难、喝水呛咳。
请记住: 即便这些症状完全消失了,也绝不代表万事大吉!这是身体给您最后的“黄牌警告”,必须立即就医查明原因,阻止“红牌”的到来。
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及上海交大医学院的解剖研究都发现,脑梗患者普遍存在一些共性。如果您符合以下特征,请务必提高警惕:
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饮食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。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研究称,每日少吃3克盐,脑梗风险可降低20%。同时,吸烟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~3.5倍。
医生建议: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,少吃加工肉和腌制食品;控制糖和精制碳水;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;并积极戒烟。
研究显示,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,脑梗风险可升高20%。久坐会减慢血液循环,增加血栓风险。
医生建议:白天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3-5分钟,常做踮脚、勾脚尖的动作。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。
身体长期缺水,会导致血液黏稠。研究显示,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。
医生建议:晨起一杯温水,白天和运动后及时补水。健康成人每日饮水量可参考公式:体重(公斤)× 30(毫升),大致是男性1700毫升,女性1500毫升。
这是“隐形杀手”。长期高血压、糖尿病会损伤脑内微小血管,导致“腔隙性脑梗”(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头晕),或形成“微出血灶”。。
医生建议:30岁以上应定期体检,监控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。若头颅核磁(MRI)已提示多发性微出血或缺血灶,说明小血管病变已较严重,需严格管理。
部分人夜间血压不降反升,称为“非杓型高血压”,常见于有打鼾(睡眠呼吸暂停)、焦虑、失眠人群,其脑梗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。
医生建议:如果晨起常头晕,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。在医生指导下,可通过调整服药时间、改善睡眠等方式控制夜间血压。
除了上述生活方式的调整,在这个季节,一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也需注意:
避免排便过度用力、猛回头、早上一骨碌爬起床,以防血压骤升。
控制在15分钟内,水温不宜过高,饥饿和饱餐后不宜洗澡。
高血压人群建议将锻炼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后或下午,避开清晨血压高峰。
最后,特别对做子女的朋友们说几句。脑梗是一种“急性发作的慢性病”,预防远胜于治疗。关爱父母健康,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,主动带他们进行科学的筛查,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
颈动脉超声就像检查大脑供血的“主水管”,能有效发现斑块和狭窄,是经济又重要的初筛手段。
如果父母是高危人群,或已有相关症状,我建议可以考虑进行3.0T高
它能更清晰、精准地查看脑内微小血管的状况,发现那些常规检查难以察觉的微小梗死、微出血和狭窄,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。
希望我这篇详尽的讲解,能让大家对脑梗有更清醒的认识。在这个高发季节里,请多关爱自己,也多提醒家人。从今天起,迈开腿、管住嘴、喝够水、稳住情绪,让我们一起为脑血管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。
祝您和家人都健康平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