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在0.28%~0.4%,预计有超过500万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。
类风湿关节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简称RA)是自身免疫性疾病,患病后不仅有致残风险,还会导致全身多组织器官机能丧失或者障碍。
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平均症状出现年龄为46.15岁,而平均诊断年龄为 48.68岁,相差约2.5年,说明大部分患者并未得到及时救治,很多患者关节已出现明显畸形,拧瓶盖、系扣子这都不能做,才会到医院就诊,延误早期治疗机会。
类风湿关节炎(RA)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,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可能与内分泌、代谢、营养、地理、职业、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、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,以慢性、对称性、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,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。
该病好发于手、腕、足等小关节,反复发作,呈对称分布。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,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,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,如不进行正规治疗,极易致残。
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疼痛和肿胀,容易与关节炎混淆但又有着不同的疾病病程和表现形式,因此出现以下症状要去风湿免疫科就诊检查:
1. 关节持续两周疼痛
尤其是小关节疼痛,包括手、脚和腕关节的疼痛。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持续两周以上不能缓解,并且没有其他病因就要重视了;
2. 关节肿胀
呈梭形肿胀,关节中间肿得比较厉害,两端相对纤细;
3. 晨僵
超过30分钟,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晨僵,而且持续时间会在30分钟以上;
晨僵:表现为关节在清晨或醒后存在活动不利、发紧及僵硬等异常感受。一般与关节的炎性病变有关,表现为双手足小关节及腕、肘、膝、踝等大关节的晨起活动障碍。
4. 反复发作
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病情处于“发作?缓解?发作?缓解”的过程中,例如关节僵硬活动后好转,类风湿和别的关节炎不同就是活动后会好转,休息后会加重,而骨关节炎在活动以后,症状会更加严重。
截至目前,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还尚未明确,因此还达不到完全祛除病因、根除疾病的效果。临床治疗的目标是帮助病人控制疾病进展、缓解症状以及防止关节破坏。
患者在疾病进程早期,还没有发生关节畸形的时候就诊,医生在早期给予及时干预就可以使疾病停顿在早期阶段,降低致残率。如果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状态,出现关节畸形,已经无法达到临床缓解,这时的达标治疗就变为达到低疾病活动度,让疾病活动指标下降,使得炎症不再活动,病情不再进展。
因此,大多数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用药(慢作用抗风湿药、免疫抑制剂、靶向治疗),并定期前往医院观察、随诊。因此,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疾病范畴,需要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这个疾病。
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:9635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