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捂秋冻”是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,但真正了解其科学原理并能正确实践的人却不多。有人因“秋冻”而感冒,有人则因“捂”得过暖而体感不适。如何科学地“秋冻”?今天,就来为大家解锁其中的健康密码。
从现代医学角度看,“秋冻”的本质是逐渐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。当人体遇到适度低温刺激时,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,减少散热;同时新陈代谢会微微加快,产热增加,以维持体温平衡。这种反复的良性刺激能锻炼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,增强耐寒力,从而为严冬做好准备。

此外,秋季逐渐添衣也有助于避免过早过热出汗,防止毛孔张开,减少因秋风侵袭而感冒的风险。
“秋冻”不等于盲目挨冻,身体有些部位对寒冷非常敏感,必须做好保暖:
受凉易引起脾胃虚寒、腹痛腹泻,女性还可能加重痛经。

俗话说“寒从脚起”,脚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较差,且皮下脂肪薄,极易受寒。
膝关节软组织多,血管少,寒冷会加重血液循环障碍,可能导致关节疼痛。
“秋冻”虽好,但并非人人适宜,以下几类人群应优先保暖:
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痉挛,引发血压波动,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。
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冷空气易刺激呼吸道,诱发症状。
受凉可能引起胃部血管收缩,黏膜血流减少,加重病情。
常伴有外周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,对温度不敏感,冻伤风险高。
“秋冻”有时限,并非越冻越好。一般建议从初秋持续到仲秋(平均气温15℃以上),当日最低气温低于10℃或昼夜温差大于8℃时,则不宜再冻,应及时添衣。
科学秋冻应遵循以下原则:
不要天气一转凉就立刻厚衣加身,而应随气温逐渐降低逐步添衣,让身体有一段适应时间。
建议采用“洋葱式”穿搭法,内层排汗,中层保暖,外层防风,便于随时根据体感调整。
秋季宜进行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产热,但切忌大汗淋漓。
以自我感觉舒适,不出汗、不打寒颤为度。若感觉寒冷,应立即保暖。
“春捂秋冻”是古人总结的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,其核心是“适度”二字。通过科学的“秋冻”,我们不仅能提升身体的耐寒能力,更能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实现与自然节律的同频,健康安稳地迎接冬天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