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会把炎症和感染混为一谈,其实两者不能划等号。
感染是由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,比如细菌性肠胃炎、病毒性肺炎,感染后常伴随炎症反应;

炎症范围更广,除了感染性炎症,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肌腱炎等非感染性炎症。
正常的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“防御武器”,能帮助清除病原体、修复损伤。但如果炎症反复出现或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,情况就会反转 ?? 持续的炎症会让身体相关部位一直 “受损”,可能导致 DNA 损伤,促使癌细胞失控增殖,最终诱发癌症。
并非所有炎症都会癌变,但以下 5 种炎症,目前有明确研究证实其与癌症风险相关,发现后需及时干预。
病毒性肝炎(乙肝、丙肝)、脂肪肝、酒精肝是肝癌的重要诱因。数据显示,78% 的原发性肝癌由乙肝或丙肝病毒导致。病毒在肝脏持续复制,会造成慢性损伤,逐渐发展为肝硬化,若不控制,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癌。
普通肠炎癌变概率低,但炎症性肠病(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需高度注意。这类肠炎会反复刺激肠黏膜,可能引发异型增生,进而发展为肿瘤。研究表明,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4-8 倍,患病 30 年时,癌变概率高达 18.4%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它不仅会引发胃炎,还可能导致胃溃疡、胃淋巴瘤,甚至增加胃癌风险。研究显示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癌危险性比非感染者高 6 倍。

暴饮暴食、过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,引发胰腺炎。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可能导致感染、器官衰竭,危及生命;慢性胰腺炎若控制不佳,会对胰腺造成不可逆损伤,增加胰腺癌(被称为 “癌王”)的发病概率。

宫颈炎本身不会直接癌变,但高危型 HPV(人乳头瘤病毒)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。长期炎症刺激会降低宫颈部位的免疫力,让 HPV 更容易感染,间接推动宫颈癌的发生。若未感染 HPV,宫颈疾病转化为癌症的可能性基本为零。

对抗慢性炎症,预防癌症,可从饮食、生活习惯、感染防控三个方面入手。
1. 调整饮食:多吃 “抗炎” 食物,少吃 “促炎” 食物根据中国抗癌协会《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》,饮食调整是抗炎的基础。
抗炎食物:优先选择全谷物(如燕麦、糙米)、深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、新鲜水果(如蓝莓、苹果)、优质蛋白(如鱼类、豆类)、坚果(如核桃、杏仁)和健康脂肪(如橄榄油)。

促炎食物:减少高糖食物(如甜点、含糖饮料)、高脂食物(如油炸食品、肥肉)、加工肉类(如香肠、培根)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(如白面包、白米饭)的摄入。
管理压力,规律作息:长期压力和失眠会升高体内炎症水平,平时可通过运动、冥想、兴趣爱好减压,保证每天 7-8 小时睡眠。
坚持适量运动:定期运动(如每周 3-5 次,每次 30 分钟的快走、游泳)能调节免疫反应,降低炎症因子水平。
戒烟限酒:吸烟和过量饮酒会直接激发炎症反应,释放炎症因子,增加癌症风险,戒烟、控制饮酒量是抗炎的重要一步。

定期体检,积极治疗:定期做胃镜、肝功能、HPV 检测等检查,及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慢性肝炎等问题,确诊后遵医嘱治疗,避免炎症长期发展。

按需接种疫苗:疫苗能有效预防病原体感染,降低炎症风险,比如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病毒性肝炎,适龄女性接种 HPV 疫苗预防宫颈癌。
炎症虽常见,但长期忽视可能酿成大患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关注身体发出的炎症信号,及时干预,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,远离癌症风险。